▌癌症不可怕,肌肉減少更擔心
正常生理上,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本來就會逐漸減少,在40歲以後的成年人,每10年平均會下降8%的肌肉量,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經常久坐或不習慣運動的人,肌肉減少速度會大幅上升,而最怕就是發生在老人家,老年肌少症是許多疾病造成死亡的主因,像是得到癌症的患者,最擔心就是體重持續下降,在癌症後期約有50%的人會併發惡病質,可能跟新陳代謝異常、體內賀爾蒙失去平衡加上食物攝取減少營養不良所造成,病人會異常疲憊,其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肌肉不斷地減少,最後因為無法抵抗化療造成的副作用,醫師只能進行支持性的療法,甚至必須停止療程,病人很快地就走到生命末期,往往癌症病患不是走於癌症本身,而是併發的肌少症所造成。
▌膝蓋發炎多休息? 後果可能更嚴重
常常聽到老人家最怕的就是跌倒,因為跌倒之後就可能造成骨頭、肌肉的損傷,嚴重骨折還需要住院,很多老人家是住院之後,大大小小的疾病跟著來,因為長時間臥床,又沒有適當的肌肉活動,所以造成肌力下降,平均臥床10天,就會減少一公斤的肌肉。許多老人家的失能,是可以去避免,但如果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就可能造成生活上更大的困擾,曾經有一個案例是70幾歲的老人家只是輕微的膝蓋發炎,但是覺得不要持續讓膝蓋造成更多傷害,所以都請家人用輪椅推他,長期下來,不僅膝蓋沒有好轉,反而因為肌肉都沒在運動,所以造成大腿無力,反而想走動都無法,加上長期坐在輪椅,腰部、背部肌肉都跟著受損,最後是在物理治療師跟復健之後,透過專業肌力的訓練,才慢慢恢復一些功能。 |
▌如何判斷是不是有肌少症?
如果發現家中的長輩連轉開瓶蓋的力氣都沒有,或是走路開始遲緩需要攙扶,走樓梯兩三步就需要休息,那就很可能有肌少症的問題,在臨床上,可以透過儀器檢測骨質的密度跟骨骼肌質量去判斷,在家裡也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將雙手的大拇指跟食指伸出形成兩個半圓形,然後兩個半圓形套住受測者的小腿肚,如果雙手指尖沒有碰到,那表示肌肉量還足夠,但如果已經碰到,甚至還可以交疊,那可能需要重視這個問題,因為這是肌肉不足的現象。
▌避免肌少症,有哪些方法
在中醫觀點上,脾主四肢 脾主肌肉,脾胃顧得好,自然肌肉就會增長,在營養觀點上也有相同的概念,肌肉是由蛋白質所組成,所以補充優質蛋白質就是首要課題,像是雞蛋、雞胸肉、牛奶中都富含合成肌肉所需要的白胺酸,如果吃素的人,也可以從黃豆、花豆中獲取到白胺酸的成分,不管是生病中的患者或是肌肉逐漸缺少的老人家,甚至一些營養吸收不好的年輕人,都應該加強飲食上的攝取,每餐攝取約25-30克的蛋白質,增補肌肉的合成。
此外,中醫方劑中還有一道簡單顧脾胃的四神湯,由芡實、蓮子、山藥、茯苓組成,可以跟豬肚一起熬煮,很適合老人家平常營養補充。美國醫學指導協會雜誌指出,多補充維他命D,可以抵抗肌肉持續的減少,像是鮭魚、沙丁魚、乳酪或蛋白等,都是富含維他命D的來源[1]。 |
除了飲食內容的調整,肌力運動也是不可少,簡單的快走、慢跑、游泳,或是太極拳都很適合老人家活動筋骨,也可以把寶特瓶裝水,當成啞鈴練習舉重,強化肌肉的運動,亦可以尋求居家物理治療師,或是尋求復健科醫師的協助,加強一些高強度的阻力訓練,可提高蛋白質合成,全身肌肉纖維的肥大,在加拿大的應用生理學雜誌明確指出,中長期的高強度的阻力訓練對於老人家的肌少症與健康都具有正面的效益,可以改善功能表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