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發燒可能不是感冒,小心腦膜炎找上門

健康護照 Health Passport – Trust TM  » 醫藥保健 »  頭痛發燒可能不是感冒,小心腦膜炎找上門
0 Comments

腦膜炎剛開始發生的時候並沒有明顯的病症,病程是慢慢進展,比較明顯的症狀為食慾不振或是疲憊的現象,但很常被忽略,如果是小孩子得病,會伴隨著情緒不佳、沒有精神的狀況。後續還可能發生發燒(但不會到高燒),產生頭痛、噁心、脈搏跳動減緩,甚至顏面神經失調的現象等,如果不立即就醫,在抵抗力較薄弱的孩童身上,可能會有生命的風險。

(腦脊髓液流動,取自wiki)

除了從這些症狀來判斷是否感染腦膜炎的狀況,最明確的診斷需要進行腰椎穿刺,抽取腦脊隨液,而腦脊隨液就是大家俗稱的龍骨水,在過去時代,常常會聽到說這個很珍貴,不能亂抽,不然以後會造成腰酸背痛等問題,其實這個脊隨液就像是我們人體的血液每天都會製作,一天約可以生成500毫升左右,可以作為大腦的緩衝液,是頭骨內擔任重要的物理性與免疫防禦的角色[1,2]。

腦膜炎分類

腦膜炎的發生主要是微生物感染腦部或是周圍的薄膜受到感染,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最常見的感染源為細菌性的感染,也有比較少見的病毒性、真菌性來源的感染。

藥物治療與進程

細菌性腦膜炎大約導致五分之一得病的人死於該疾病,早期抗生素還可以有效進行治療,並且可以改善預後狀態,但隨著抗生素廣泛的應用,越來越多抗性的出現,導致多重抗藥性細菌危害全球,新型的抗生素如氟喹諾酮類藥物(Fluoroquinolones)的出現,可能可以發揮作用,但衍伸出來的精神相關副作用卻不容小覷,然而,支持這些藥物治療的臨床數據還是偏少,此外,輔助性的抗炎療法,使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一種皮質類固醇,是否能夠改善細菌性腦膜炎的預後還存在許多爭議,並且這類藥物在發展中國家醫療負擔高,難以達到治療效益[4]。

一項在馬拉威布蘭太爾醫學院兒科做的研究,在598名患有化膿性腦膜炎的兒童,307名兒童被分配地塞米松類固醇進行治療,其餘被分配使用安慰劑(抗生素)進行治療,然而,最終結果在院內死亡的兒童數目沒有差異,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急性細菌性腦膜炎患者,類固醇不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5]。

臨床試驗研究

一項在荷蘭進行的全國性研究,探討的是從1998年到2002年總共696例,所有在荷蘭患有社區型急性細菌腦膜炎的患者,進行臨床特徵與預後的前瞻性評估。而這些患者在入院前後都必須接受神經系統檢查,並且通過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的評估。

格拉斯哥昏迷指數
是臨床上評估病人昏迷程度的指標,在1947年由二位神經外科醫師所發表,因為方法簡單且一致性高,所以在國際上普遍被用來作為頭部創傷的評估系統。分成三項神經學項目的評估,含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及運動反應,分別予以評分,總分最低分為三分,最高分為十五分。如果分數位於3-8分為重度腦部外傷,9-12分為中度腦部外傷,如果大於12分以上,為輕度腦部外傷。

出處: 臺北榮總員山分院

結果顯示,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肺炎鏈球菌(51%),其次為腦膜炎雙球菌(37%),95%的人至少有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和精神狀態改變四種症狀中的兩種,14%的患者昏迷,33%的患者出現局部性神經系統異常,總死亡率為21%。肺炎鏈球菌腦膜炎患者的死亡率高於腦膜炎雙球菌患者[3]。

 

Reference
[1] 認識腦膜炎,國泰綜合醫院 內科部
[2] Cerebrospinal fluid,wikipedia
[3] Van de Beek, Diederik,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adults with bacterial meningit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18 (2004): 1849-1859.
[4] van de Beek, Diederik, et al. “Advances in treatment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The Lancet 380.9854 (2012): 1693-1702.
[5] Molyneux, E. M., et al.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in childhood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Malawi: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60.9328 (2002): 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