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討論】家族糖尿病史與可能的耳鳴

健康護照 Health Passport – Trust TM  » 醫藥保健 »  【個案討論】家族糖尿病史與可能的耳鳴
0 Comments

時間2019.05.12 下午15:00左右,在母親節的當天,很臨時的約訪,轟轟的機車聲音從樓下傳上來,房東太太說老闆來了!

短短10分鐘的看房時間,房東兩夫婦人非常好,很認真為我們講解周圍的環境,實在感謝。在談話過程,偶然知道房東先生有長期耳鳴的問題,並且已經有30幾年的糖尿病困擾。

長期耳鳴唧唧叫

在初步的了解之後,因為長期都會聽到類似鳴叫、蟬叫的聲音,這個耳鳴的聲音,可能是來自於大腦產生的腦鳴,而先生也有尋求過醫師的診斷,醫師的建議是先緩治療,但這時常的腦鳴聲,對於生活也是一大困擾。因此,建議先生可以再尋求第二、第三方的意見,也推薦光華商場附近的一間家醫科,對於耳鳴相關的治療,在診斷上滿仔細,也有相當的經驗,因此,建議再聽看看其他醫師的診斷意見。

耳鳴發生的原因很多,如果有聽力不良的狀況,可能是急性或是慢性中耳炎,或是出現高音頻的耳鳴,那可能是內耳位置出問題,甚至有些人長期使用一些鏈黴素、抗黴素的藥物,也可能會有耳鳴的現象。但先生症況,比較不像是常見耳鳴的起因,而已經發展到長時間聽到唧唧聲的腦鳴,因為先生有長年糖尿病的困擾,比較可能是末梢神經血管的一些損傷,因此,除了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糖尿病控制可能是先生的首要課程。

家族性糖尿病

在談話過程得知先生還有一個年邁的媽媽要照顧,媽媽行動上比較不方便,除了體重過重之外,也有糖尿病的問題,再細問之下,原來他們家族三兄弟都有糖尿病的困擾。這種狀況的發生很明顯就是由粒線體控制的母系遺傳,因為是家族性的糖尿病,所以更應該在年輕時就進入保養階段,平常血糖的控制,才是預防與延緩發病的關鍵。

非常喜歡吃怎麼辦?

面對糖尿病的患者,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飲食不忌口,對於美食很難抵擋誘惑,其實控制糖尿病重點不在於吃的多或少,有些人身材標準還偏瘦,但也有長年糖尿病困擾,重點還是在於飲食順序與胰島素的分泌,在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會建議先生可以先從「飲食順序的改變」做起,為了避免飲食戒斷造成心理的壓力,這樣的調整模式,只要一個小動作,就可以讓體內血糖的波動較為緩和,利用先吃蛋白質(蛋、豆、肉等),再吃纖維素(蔬菜,嫩葉為主,不宜粗大纖維保護腸道),後吃醣類、澱粉(米飯為主,麵食少碰)的模式,意思就是說,如果今天吃一份排骨便當,可以先從排骨開始吃,然後再吃旁邊的小菜,最後再吃米飯,米飯的份量也可以隨著飽足感而做調整(這在一些減重個案會再加以討論),簡單飲食順序的調整,可以讓體內的血糖不要快速的震盪,避免腸道一接觸到高升糖指數的醣類而快速吸收,當血液中胰島素的需求低,也可以慢慢訓練胰島素敏感度,進而維持體內血糖的平衡[1]。
(以上調整方式為初期階段,進階需要再調整飲食內容,飲食後習慣等)

臨床實測結果

飲食順序的調整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改善狀況,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探討,一項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做的研究,收納了11名正在進行藥物治療(Metformin)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受試者在兩個日子分別進行同等熱量的食物,兩次測試時間間隔一週,在第一次測試期間,先食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麵包配柳橙汁),15分鐘後接著吃蛋白質(去皮雞胸肉)和蔬菜(生菜、低脂番茄沙拉、蒸花椰菜等),第二次測試改成先吃蛋白質跟蔬菜,最後在吃碳水化合物(醣類),並且在每次的飲食前後30、60、120分鐘進行血糖量測。

結果發現平均餐後血糖在30與60分鐘,分別下降28.6%與36.7%,並且在血糖反應曲線中,先使用蛋白質與蔬菜的飲食方法,比先吃碳水化合物的方式,曲線下的血糖增量面積減少73%,並且在餐後胰島素水平也顯著下降。因此,作者也提到,糖尿病患者經常糾結於「吃多少」與「不吃什麼」,但在這項研究初步實測結果,透過改變碳水化合物的食用時機,可以達到血糖的改善[2]。

最後提醒,飲食順序的調整為糖尿病控制的首要課題,新習慣的建立,有助於緩解血糖的波動,此外,應遵循醫師的指示,切勿自行調整藥物的使用方式或是胰島素施打的劑量,如果在飲食調整後,透過相關血糖數值的佐證為有效,可再與醫師討論是否調降藥物劑量,達到健康維持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天下雜誌-先吃飯還是先吃菜?控血糖,吃對順序很重要
[2] Shukla, Alpana P., et al. “Food orde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levels.” Diabetes care 38.7 (2015): e98-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