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保養策略,不自覺的隱形殺手,高血壓前期預防,除了減重之外還能做什麼?

健康護照 Health Passport – Trust TM  » 醫藥保健 »  高血壓保養策略,不自覺的隱形殺手,高血壓前期預防,除了減重之外還能做什麼?
0 Comments

 

▌不自知的高血壓問題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高血壓的人群不斷在上升中,尤其青壯年族群普遍對於高血壓沒有警覺性,在40歲以內就有近36萬人罹患高血壓,但真正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還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沒有風險意識,因此,如果持續性的高血壓沒有控制,就像讓一條水管,不斷的在管壁衝擊,這時候塑膠管就會慢慢變形,然後管壁會脆化,如果剛好遇到天氣變化、情緒起伏等,造成血管收縮爆裂,就可能造成腦中風。

 

▌高風險族群需注意什麼?

 

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那就要透過飲食、生活型態調整,降低自己罹患冠心病、中風等致命性疾病風險。

 

1. 抽菸、喝酒習慣,是一定需要避免
2. 降低體重,平均每減少10公斤,血壓可以下降5-20毫米汞柱
3.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週至少333的運動規劃,改善心血管與血脂狀況
4. 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促進新陳代謝,或是文獻研究中,多項證據指出魚油具有降低三酸甘油脂、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效果,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延伸閱讀: 天然抗發炎,魚油 亞麻仁油該怎麼選)
5. 培養清淡飲食習慣,減少高鈉食物,如醬油、醃製品、豆腐乳、煙燻肉等。
6. 增加蔬菜水果攝取,減少高糖精緻澱粉(麵食、蛋糕、麵包等),避免高油製品(肥肉、奶油等)。

▌科學上的建議

 

保護血管內皮需持續

 

維生素 C 是一種強大的水相抗氧化劑,可減少氧化壓力,並透過影響一氧化氮的產生來增強內皮功能,最早在1946年就假設維生素C具有抗高血壓作用。

在2012年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維生素 C補充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來自 29 項不同臨床試驗和大約 1,400名22至74歲成年人的數據。參與者平均每天服用500毫克的維生素C,並且持續八週,在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中,平均收縮壓下降5%,舒張壓下降1.7%。因此,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C,可以適度降低血壓。

 

冬天必備補充品-維生素D

 

近年來,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均表明,維生素D通過抑制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活性、調節血管壁功能和減少血管氧化壓力,在降低血壓(BP)中發揮調節作用,是目前藥物治療的目標。與野生型小鼠相比,缺乏維生素 D受體的小鼠腎素表達增加了三倍,血漿血管收縮素 II 增加了 2.5 倍。在野生型小鼠中阻斷 1,25-二羥基維生素 D 的合成也會導致腎素表達增加,而 1,25-二羥基維生素 D治療會降低腎素水平。

 

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是一個激素系統。當大量失血或血壓下降時,這個系統會被啟動,用以協助調節體內的長期血壓與細胞外液量(體液平衡)。

當血壓降低時,腎臟分泌腎素,腎素催化血管張力素原水解產生血管張力素I,血管張力素I基本沒有生物學活性,而是經血管張力素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剪切C-末端兩個胺基酸殘基而形成血管張力素II,血管張力素II具有高效的收縮血管作用,從而使血壓升高;血管張力素II也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進腎臟對水和鈉離子的再吸收,繼而增加體液容量,升高血壓。

 

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維生素 D 缺乏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與 25(OH)D 血中濃度水平低於 10 ng/ml 的患者相比,25(OH)D 高於 30 ng/ml 的患者的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率低 33%。在 833 名白人男性中使用 24 小時血壓監測報告中發現,25(OH)D 水平低於 15 ng/ml 與高血壓發病率增加三倍。

 

Reference:
[1]Juraschek, Stephen P., et al. “Effects of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5.5 (2012): 1079-1088.
[2]Tamez, Hector, and Ravi I. Thadhani. “Vitamin D and hypertension: an update and review.”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1.5 (2012): 492-499.